漫说陈瓘

日期:2008-02-19 来源:沙阳之窗
| | | |
在沙县科举历史上,享有最高荣誉的当数张确,他是五代南唐的进士第一名,也就是状元。但他的事迹不传,鲜为人知。在沙县最具声名的当数陈瓘,陈瓘是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己未科时彦榜进士第三人,也就是探花。
与陈瓘同科进士第一人即状元是时彦,河南开封人。进士第二人即榜眼是陈文莹,江苏金坛人。陈瓘就是仅次于他们的第三人。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它虽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名位在状元和榜眼之后,但探花与状元、榜眼一起统称为“三鼎甲”。如鼎之三足,撑起了科举考试这一选才大鼎。鼎甲是进士之首,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探花同样是天子门生,是一甲及第,是十分难得的荣誉。也是成千上万的举子梦寐以求的目标。何况探花与状元、榜眼都是不相上下的高才,只是因皇帝的好恶而名序有先后。不能笼统认为探花就比状元、榜眼低人二等。
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殿试时,初拟孙曰恭为状元,不料成祖发觉曰恭二字写在一起像“暴”,心中不悦。自他登极以来,一向倡言为政应“克己宽仁”,岂容“暴”字,遂将孙曰恭的名字划掉,在别卷中见有“邢宽”之名,于是说:“孙暴不如邢宽”,遂定邢宽为状元,孙暴为探花。可见,谁为探花,是有偶然的因素的,并非都以辞赋、策论分高下。
陈瓘(1060——1124),字莹中,自号了斋。陈瓘的父亲陈偁(1015——1086),字君举,既冠,荫补太庙斋郎,出为罗源令,通判蔡州,知惠州、宿州、开封府,又调知泉州、尉州,再知惠州,均有惠政。陈瓘的祖父陈世卿(953——1016),字光远,号豸山,雍熙二年进士,官至秘书郎加太常博士。大中祥符四年(1011)由度支员外郎出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兵不血刃,平蛮乱,收回汉口一带被侵占地六百余里,诏令嘉奖。陈瓘的侄儿陈渊(1067——1145),字知默,号默堂,赐进士第,官枢密院编修、监察御史、秘书少监、直秘内阁、右正言等。他是杨时的女婿。杨时是理学家,“程门立雪”中的人物。可见,陈瓘不仅出自名门贵族,而且祖父、父亲、侄儿乃至姻亲都有声望和功德。《水浒传》中也有提到陈瓘,第一百回有《张清琼英双建功,陈瓘宋江同奏捷》,可见当时陈瓘就名满天下了。
陈瓘及第后,初授湖州掌书记。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任越州判官。当时蔡卞任越州守,对其礼遇有加,而陈瓘经常回避,多次请求调任。章惇居后,陈瓘与众官员在章惇经过的路上等候召见,章惇听说过陈瓘的名字,便邀他到官船上见面。
问起当今朝中的要务,陈瓘回答说:“请让我用船来比喻,如果船体过重,船还能行吗?重心偏左偏右都不行。”他反问道:“如今天资以公为相,您首先要做的事是什么?”章惇回答:“司马光这个人心术不正,应该查办。”陈瓘说:“这样办事你的船就要不稳了。而且天下人将对你感到失望。如今应正确体会祖宗的善意,消除朋党,保持中庸之道。”这些话虽然让章惇感到不快,但也是一种很少听到的新观点。于是留下陈瓘共进晚餐。
陈瓘后又任沧州通判、卫州知州,宋徽宗即位,又召为左正言、左司谏。多次上书说蔡京、蔡卞、章惇结党营私。宋徽宗认为理由不充分,便免去陈瓘的职务,让他到扬州粮料院当差。陈瓘不服,据理争辩:“臣以上所言,是在皇上您任用我到扬州当差之前,陛下如果认为我说得对,就当如臣所请,治蔡京等人的罪。然后改变对臣的差遣,以表明您从谏如流。如果您认为臣所言误国,也应当从重处罚,更为妥当。如今臣屡上奏章,陛下也未表明态度,肯定是不以臣的言论为是,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就轻易改变任命,此事要是传出去,必定人人自危,这可要影响陛下的圣明啊。”于是宋徽宗又改任他为知无为军。
陈瓘儿子正窠告蔡京有动摇东宫之嫌,被压送至京师。陈瓘也受牵连入狱。后屡被排挤,居江州。不许轻易出城,很快又让他居南康。才到又让他移居楚州,一天也不让他安宁。最后卒于楚州。
绍兴年间(1131——1162),高宗读其《尊尧录》,深受启发,追赠陈瓘谥忠肃。沙县现在还保留着完好的陈了斋祠堂,以对这位先贤的景仰和纪念。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