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肩膀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日期:2023-03-15 来源:沙县区文体旅游局
| | | |

  沙县肩膀戏俗称肩头坪,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闽中沙县的民间戏剧十分活跃,“玉枕轩”、“赛凤韶”、“雪春园”、“香清轩”、“双凤韶”、等五个戏班竞相演出。当时“玉枕轩”的领班连细狗别出心裁,创新一种用大人肩膀上顶小孩来表演的肩膀戏。表演时,小演员站在成人的肩膀上表演剧中人的角色,负责唱腔,手部和头部动作,边唱边舞;成人则根据剧情,负责台位变换和脚部动作,两人默契配合表演细腻,形态逼真,演技独特,是全国少有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肩膀戏除演技奇特外,戏路宽广,南词、京剧、越剧、黄梅戏均可表演,多以折子戏为主,唱腔动听,场地不拘,无论是舞台或是露天,是大众广场或是走街串巷,均可表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素有“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之美誉。肩膀戏在沙县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节俗盛会,各民间剧团都应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组织肩膀戏走街串巷表演,深受群众欢迎。

  肩膀戏的传统保留剧目有花鼓演唱《小放牛》、《补缸》、《姑嫂打鱼》、《花子过关》、南词《赶船》、折子戏《黄鹤楼》等。近年来又有《姑嫂情》《张飞审瓜》《猪八戒巡山》《八仙聚会小吃城》《十二生肖颂沙阳》等。2005年10月,沙县肩膀戏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