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中元节

日期:2008-02-20 来源:本网
| | | |
    中元节的时间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人们又称之为鬼节。
 
    中元节起源于先秦的楚国,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萌芽期还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夏代甚至到远古。中元的名称出自三元之说,所谓三元是指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个月圆之日。在古汉语中,元与圆通假,故曰三元。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或后元。并分别附会为天官、地官、水官三个神人。《道经》说:中元是“地官考校之元日,天人集聚之良辰”。道教的首领和道教都要于此日集会,并讲诵老子《道德经》。一般信道的人,亦均以此日到道观朝拜,并向道官赠送贡品和财物。故李商隐有“绛节飘摇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之句。
 
    中元节不光是道教的节日,佛教在这一天也有“盂兰盆会”、“盂兰盆斋”、“盂兰盆节”。据《盂兰盆经》载:释迦牟尼弟子目莲,一天梦见亡母在地狱中受苦,如处倒悬,于是梦醒后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要其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万憎众,方可解脱母难。佛教徒便据此作盂兰盆会,并渐成追荐祖先的常例。
 
    七月十五日的祭祖活动,形成于唐宋时期。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故都残暑,不过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今人以是日祀祖,通行南北。”为什么要选择在七月十五日呢?大概是此时正值秋收季节,祭祖就是“收获祭”。《梦梁录》说:“此时卖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意。”
 
    相传道教又以七月十五日为地官大帝生日,地官主赦罪。战国以来,构成中国传统神学文化深层意义网络的是天人相通、阴阳感应,所以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于此日必归家一次,来探望子孙后代。地官大帝于当天大开地狱之门,活着的人们不仅要祭祀祖先,而且要驱除疫鬼,才能保佑活人的平安,生活的安定。正因为这样,中元节的祭祖活动就显得很重要,甚至“尤胜清明”(《帝京岁时纪胜》)。
 
    今世的沙县中元节的传承,已经是道教和佛教的共同结合体系。
 
    沙县的中元节发展到现在,主要嬗变成给祖先烧纸钱和金银箔,意为让先人在地府好用。在焚烧纸钱和金银箔前,要先填写好亡票。填写亡票就像写信一样,要写上地址、先人的名字,祭祀子孙的名字,纸钱、金银箔的数量,以便先人们这天好来认领。先人的名字不是笼统地罗列一大堆,而是逐人一一填写,就像写墓碑一样,纸钱和金银箔人手一份。对先人要称呼,如:清显考曾祖王公某某讳某行三府君受纳。清显妣曾祖王婆张氏某某讳某行三太君受纳。
 
    清为清代,显考、显妣是对去世的父亲母亲的美称。男考女妣,男府君女太君,先人用受纳,而神人则用笑纳,这些是有区别的。祭祀人在名字前还要加上“凡”,以示活人与先人的阴阳之别。凡字后,也要有对应的自称,然后才是具体的名字。如:凡曾孙某某玄孙某某等。有的人干脆做一个特大信封,人手一袋,把亡票贴写在信封上,把纸钱、金银箔或金银锭装在信封内。然后按祖先的辈分自上而下地,一袋一袋地焚烧,以免孤魂野鬼来乱抢。至于有无摆上果肴、茶酒等供品,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但烧香,点燃蜡烛,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沙县中元节除祭祖活动之外,还要祭自家门神。也就是要让门神来保佑全家平安和财产安全。祭门神也要写上“本家前(后)门丞户尉一仝笑纳”,落款为弟子某某。当然也要写上时间地点,配之以香烛鞭炮之类,于当日傍晚在自家前门后门焚烧。以确保门神来坚守门户。为了让家人出入平安,人们还要祭路神,于是又有“虚空过往百客神祗一仝笑纳”的亡票,同样于傍晚在三叉路口焚烧火化。以确保出入平安顺利。
 
    从传承的填写亡票的落款看,七月十五的祭祖活动已经很久远了。至今人们都还写延平府沙县兴义(或和仁),然后再写某某坊,如龙池坊、赤朱坊等,兴义、和仁是比坊还要更大的行政区域,坊就相当于街道了。

    从构成节日的三要素:固定的节期、明确的主题、广泛的群众性看,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难以消失的。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祭祖活动在文革以后,又愈演愈烈起来,而且现在还有继续发展的趋势。现在人们还发明了用银箔制作冥币,仿人民币印刷10元、50元、100元面额的冥钞。冥钞上写着:天地银行有限公司,天地通用纸币,路路通。行长的印章是玉皇,副行长的印章是阎罗。但随着城市的改造建设,楼房的增高,祖宗大杂院的减少,家庭的分散居住,家庭的小巧,以及人口外出,祭祖活动也将不宜于开展有了。但炎黄子孙一代一代的对祖先的的缅怀之情是永远相传而不会泯灭的。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