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之二) 今后五年:勇当前锋 跨越发展

日期:2007-08-28 11:11 来源:政府办
| | | |

 

今后五年:勇当前锋  跨越发展

    各位代表,今后的五年,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绿色工贸城市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筹划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对于我县在2017年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展望未来的五年,我县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家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省委更加关注福建中部发展,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发挥三明等地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借助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对内联接优势,依托出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动,东西贯通,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市委、市政府明确把推进市县一体化作为做强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全力推进三明、沙县总体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等“五个一体化”。这些都为我县融入海西发展大局,争取更大作为带来了巨大机遇。从内部条件看,我县加快发展的良好趋势、态势和形势进一步显现。一是加快发展的趋势更加凸显。福银高速公路沙县段全线通车,向莆铁路、三明沙县机场、三泉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动工,厦沙高速公路列入全省路网规划。随着这些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县作为海西中部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确立,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为加快融入省、市发展大局,逐步成为新三明的经济中心、海西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加快发展的态势更加强劲。金沙园、金古园等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大亚木业、厦工三重、明光新型材料等一批大项目陆续落地并投产,林产、金属深加工和生化三大产业集群初步显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和影响力迅速提升;农业产业特色更加鲜明,沙县小吃业迅猛发展;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信心指数不断提高,为我县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加快发展的形势更加良好。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在加快发展的实践中理清了思路、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经济发展的氛围全面形成,产业集聚的声势日益壮大,项目建设的热潮持续高涨,无论是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还是人均水平都始终位居全市前列,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县份。可以说,沙县已经得天时、占地利、拥人和,已经步入厚积薄发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到了借势登高快速发展的临界点,我们没有理由不谋发展、促发展,沙县没有理由不大发展、快发展。

    今后的五年,我们必须认清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要按照中央、省、市和县委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争‘十强’,创‘一流’,加快建设绿色工贸城市”总揽全局,紧紧围绕三大目标,落实四大任务,主攻五大重点,不断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波澜壮阔的海西建设大潮中勇当前锋。

    三大目标是:经济发展“十强”县、繁荣开放工贸城、环境优美人居地

    经济发展“十强”县:通过五年的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在海西中部率先崛起,跻身全省经济发展十强县行列。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变单纯的交通区位优势为现实的经济发展优势,把沙县建成全省经济大格局中的黄金腹地,成为承接山海协作的枢纽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前锋,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纵深推进、连片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繁荣开放工贸城:通过五年的发展,产业发展特色更加鲜明,产业配套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显现,形成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绿色工贸城市。金沙园、金古园等“两园八小区”基本建成,形成林产、金属深加工、生化、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和一批领军企业;商贸体系日益健全,205国道物流繁荣带和临空(临铁)物流经济区初具规模,建成海西中部新兴的产业集中地和区域性物流枢纽。

    环境优美人居地:通过五年的发展,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城市管理更加科学,深入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和亮化工程,营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进入国家级园林城市行列,建成海西中部最具吸引力的人口居住地。

    四大任务是:经济总量翻番、城市扩容翻倍、农村面貌焕新、人民生活宽裕。

    经济总量翻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出口总额分别翻一番,到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0亿元,年均递增9.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4.5亿元,年均递增18%;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亿元,年均递增12%;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年均递增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2%。

    城市扩容翻倍:到201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3万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54%左右。从北至南,建成并完善高新产业区、商贸行政居住区、临空(临铁)物流经济区等“三大区域”功能,形成东接后底、西连西郊、南毗墩头、北通际口的城区框架。

    农村面貌焕新:到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23.4亿元,年均递增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54元,年均递增5%以上。“三清六改”全面完成,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达6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5%以上;全面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通客车。

    人民生活宽裕:到201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3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达到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万元,年均递增6%,人均储蓄超过1.8万元。社会保障和援助体系更加健全,城镇和农村居民低保率分别达2.6%和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内,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改善。

    五大重点是:促进产业集聚、推动新农村建设、建设中心城市、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和谐发展

    ㈠促进产业集聚,增强竞争优势。始终把握又好又快发展这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加快发展与提高效益并举,推进产业集聚与优化产业结构并举,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加快建设工业园区。集中精力抓好金沙园、金古园的开发,全面推进木竹加工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适时规划开发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富口工业片区;完善园区管理,加强产业链招商,抓紧引进和新上一批上下游企业,推动现有企业尽快投产、达产;坚持开发建设与节约保护并重,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率,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到2011年,金沙园和凤岗、富口、高桥、夏茂工业集中区形成北部工业走廊;金古园、木竹加工区和虬江、高砂、青州工业集中区形成东部工业走廊。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加快策划家具、纸制品、林产化工等关联项目,形成林产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引进冶金、压延、机械装备制造等配套项目,形成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着力发展高附加值氨基酸、生物制药等系列产品,初步形成生化产业集群。同时,努力提升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促进集聚发展。到2011年,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林产加工中心,全省最具竞争力的金属深加工区和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生产基地,华东地区重要的氨基酸生产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合理规划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发展连锁店、专卖店、大型超市,形成以现代业态为主的商贸体系。发挥高速公路、机场和铁路站场优势,培育汽车、家具、建材、医药等专业物流市场;依托金沙、金古等工业园区,发展专业物流企业。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联动”观念,挖掘沙县小吃、肩膀戏、华夏第一卧佛等旅游主导产品的文化内涵,做好特色文化与旅游结合文章,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拓展旅游客源市场,主动融入闽西北绿色旅游联盟,全面参与周边旅游分工,创建全省优秀旅游城市。大力发展金融、信息、中介、会展等产业。到2011年,初步建成海西中部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旅游客源集散中心。

    加快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坚持走品牌发展之路,完善品牌创建支持体系,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推进企业科技创新,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区域优势产品,着力创建国家、省级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争创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等农业品牌。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打响沙县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到2011年,创建国家级品牌3个以上、省级品牌16个以上。

    ㈡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注重实效,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竹业、鸭业、茶果业等三大产业不断提升,推动种子种苗、食用菌等特色产品加快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比重。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做好农、林、水产病虫害防治工作。扶持做大三和食品、六三种业等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广“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促进地产品与仓储超市、生鲜超市顺畅对接,完善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扎实推进沙县小吃业发展。加强行业管理,严格落实行业标准和注册商标管理办法,大力提升经营业主素质,扶持培育示范店、连锁店,全面推行品牌、门面、装修等“六统一”标准,不断增强沙县小吃产业竞争力。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外来农民落户沙县,整合农村劳动力外出后荒废的农业资源,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建立健全维权服务、金融信贷、“留守孩”管理等机制,为小吃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继续办好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建成并经营好小吃文化城,组建小吃集团,着力打造产业龙头,探索推行连锁经营路子,不断扩大沙县小吃影响力,努力把沙县小吃品牌争创成中国驰名商标。

    扎实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乡镇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强新村规划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加快推进农村交通、饮水、电力、通信、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土地整理,加快 “六千”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阳光工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着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各项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更加关心基层干部,建立健全乡村干部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乡村干部待遇;加大乡村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完善工作,健全林权抵押贷款机制,搞好林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快农村信用社发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155”和“村会协作”,发挥“六大员”的积极作用,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形成更加健全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㈢加快城市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以市县一体化为契机,对接三明城市功能划分,着力扩大规模、提升品位、完善功能、聚集人气,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增强城市的带动辐射能力。

    做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的修编,加强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和监督,有序推进城市建设。重点要加快城南新城的规划和开发,并抓住向莆铁路建设机遇,力争将穿城而过的鹰厦线与向莆线联轨并站,腾出城市发展空间。按照“北进南扩、兼顾东西”的思路,东面拓宽延伸滨河大道,加快城东片区开发建设;南面以机场和向莆铁路站场为支撑,加快205国道物流繁荣带建设,积极促成国道城区过境线南迁改造,拉开城南发展框架;西面完成二环路、大洲大桥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互通口、大洲片区开发,推进城市向西拓展;北面加快金沙园建设,基本完成北区产业区开发,南区6平方公里的行政商务居住区初具规模,与建成区连成一体;中部完成建国西巷和影剧院组团建设,着手对李纲路—府前中路夹层、交通局以西片区等旧城区进行改造,改善城市中心区整体形象。

    做优城市功能。创新城市经营理念,把市场机制引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交通体系方面,全面完成向莆铁路、三明沙县机场和国家公路枢纽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集铁路、航空、客运、公交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能源保障方面,加快城市供水、供电、燃气系统建设,实施城区电网、自来水管网改造,完成220KV金沙变电站、110KV高砂变电站等输变电工程,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适时启动双溪水库水源工程,争取福建LNG二期项目中转接点站和装机100万KW的天然气发电厂落户我县,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市政设施方面,建成城区污水处理厂、一级长途客运汽车站和内河港口,完善信息通信、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加强教育、文体、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功能。

    做美城市环境。深入实施《沙县城市管理暂行规定》,严格城市管理,加大社区建设投入,积极探索社区社会化管理模式,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城市卫生保洁质量,改善城市整体面貌。实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加快建设城市园林景观体系,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加强城市环境监管,深化畔溪、洛溪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和努力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好主题雕塑、完善城市夜景等城市形象工程,加强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

    ㈣坚持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坚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内外开放,为加快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注入新的活力。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政府绩效评估,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政府管理的法治化。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为民营经济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大金融支持,扶持发展担保公司和投资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创建优势品牌,提升整体素质,形成一批领军企业。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和引导小吃业主和经商人员回乡投资创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利用外资能力,完善项目策划和生成机制,主动承接周边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强化引资项目的跟踪落实和服务机制,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积极发展外向型企业,推动食品、林产、化工等优势出口产品数量上规模、质量上档次,开拓国际市场,做大出口总量,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加强山海协作,巩固发展友好城市关系,拓宽对内对外文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领域。

    ㈤突出和谐文明,促进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保护,不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成区域性劳动力转移招聘中心,2011年初步建成福建中部重要的劳动力集散中心。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利,发展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加大公共福利设施投入,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福利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重视发展终身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深入实施人才战略,注重人才引进和使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积极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食品、药品等市场监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加强文体设施建设,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扎实做好国防动员、拥军优属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突出生态和水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化“诚信沙县”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着力增强公务员队伍的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执行《信访条例》,引导群众按法律程序表达利益诉求,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积极推进“平安沙县”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安全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