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韩偓隐居沙县的心境

日期:2008-02-20 08:22 来源:沙阳之窗
| | | |
    熟悉唐诗的读者大都知道韩偓,然而韩偓曾隐居沙县的一段史实却鲜为人知。  
    一  
    晚唐诗人,公推韩偓为巨擘。偓(844-923)字致光,一作尧。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附近)人。父韩瞻,进士,诗人。韩偓童年能诗,曾得到他的姨父李商隐的赞赏。李商隐曾作“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乱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赞赏韩偓的诗才。唐龙纪元年(889年)韩偓擢进士第,召拜左拾遗,累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升兵部侍郎,进承旨。很受昭宗帝的信任。但是在那个藩镇跋扈,宦官弄权的时代,独揽朝廷大权、奸诈残忍的朱温,在篡帝之前,是不允许任何人对他的地位构成威胁的。  
    据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五百•杂录》记载:“韩偓,天复初入翰林。其年冬,车驾幸凤翔,偓有卮从之功。返正初,帝面许用偓为相。偓奏云:‘陛下运契中兴,当须用重德,镇风俗。臣座主右仆射赵崇,可以副陛下是选。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帝甚嘉叹。翼日,制用崇,暨兵部侍郎王赞为相。时梁太祖在京,素闻崇轻佻,赞又有嫌衅,乃驰入请见,于帝前,具言二公长短。帝曰:‘赵崇乃韩偓荐。’时偓在侧,梁王叱之。偓奏:‘臣不敢与大臣争。’帝曰:‘韩偓出’。寻谪官。入闽。”  
    如果此记无误的话,韩偓因举荐事得罪朱温,终被驱出京城,先是贬到濮州(河南)任司马,再贬荥懿(四川中部)任县尉。他殷忧国事,招来的是嫉恨和贬损。他唯有吟风弄月、酬酢知已,乃至倚红偎绿,维绮香泽,实在是心有不甘啊!  
    唐天复四年(904年),狡诈的朱温密令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弑杀昭宗,但他并不想担此历史罪名,部署好后他便领兵出洛阳讨伐异己去了。事后又回到洛阳演戏,假装不知内情。开始听到消息时他仆地大声嚎哭:“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又回洛阳到昭宗的灵前恸哭流涕,以此笼络人心,表明自己是唐朝忠臣。之后,朱温借皇后之命立年仅13岁的李柷为帝,即昭宣帝,然后杀朱友恭和氏叔琮灭口,以标榜自己的清白。第二年,朱温一方面杀裴枢、独孤损等朝臣30余人,投尸于滑州(今滑县东)白马驿附近的黄河,说是要让这些自诩为“清流”的官员成为“浊流”;另一方面又召韩偓入朝复职。此时远在湖北邓州任司马的韩偓,其心境想必是异常复杂的。  
    二  
    常见的史料称朱温召韩偓入朝复职,韩偓自思与朱温有嫌隙,恐难相容,故不肯应命入朝。此说虽有一定依据,但韩偓不入朝的原因更有其人格的魅力所在:即忠于唐室,不愿与篡权夺国者同流。  
    唐天佑二年(905年),为早日称帝,朱温加紧谋划。兴许他认为韩偓这个翰林承旨知制诰兵部侍郎还有用,故一而再三,召请回朝。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面临亡国之恨、家破之愁,似乎只有这样几条出路:或为王之臣或为阶下囚,任人宰割。当然还有一条:就是隐居不仕。  
    韩偓这个典型的中国文人,在无力改变亡国现状的情况下,采取不予新贵合作的态度,决意弃官入闽,并题诗表明归隐之志:“岂独鸱夷解归去,五湖渔艇且餔糟。”  
    闽中僻在东南,自六朝至五代,就成为中原人士避难所,且以唐末最多。《福建新通志•名宦•鲍防传》载:“是时中原多故,贤大夫以三江五湖为家,登会稽者如麟介之集渊薮,以防故。”  
    福建在汉代为冶县,属会稽郡。韩偓的题诗里所说“五湖”和《福建新通志•名宦•鲍防传》文所指“三江五湖”均指福建。  
    韩偓于是聚齐族人和好友,经湖南、自江西抚州往南城县,从邵武军入闽。唐天佑三年(906年)秋到福州。  
    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篡唐立梁,庙号太祖,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受封闽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篡帝梁王的势力已经延伸到闽国,韩偓能真正地“隐”下去吗?  
    “余寓汀州沙县,病中闻前郑左丞璘随外镇举荐赴洛,兼云继有急征,旋见脂辖。因作七言四韵,戏以赠之或冀其感悟也。  
    “莫恨当年入用迟,通材何处不逢知。桑田变后新舟楫,华表归来旧路岐。公干寂寥甘坐废,子牟欢抃促行期。移都已改侯王第,惆怅沙堤别筑基。”(《千唐诗》第十函七册分目)  
    《千唐诗》给这首诗的注是:“已巳年(909年)”,正是王审知接受中原小朝廷后梁封号为闽王之时。郑璘是和韩偓同时避乱入闽的同僚,此时居然受举荐准备去后梁的西都洛阳为臣,韩偓“因作七言四韵,戏以赠之或冀其感悟也”。韩偓在这首诗的自序开头说“余寓汀州沙县”,说明在这一年里,韩偓已离开王审知给中原名士筑立的福州招贤馆。可见韩偓对原“奉后唐正朔”的王审知看法已经改变,远离闽都福州到偏僻的山城沙县彻底归隐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