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

日期:2008-02-20 09:35 来源:沙阳之窗
| | | |
    沙县肩膀戏(沙县民间称“肩头坪”,2005年10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时写作“肩头棚”),起源于清朝末年。 

    沙县肩膀戏演技奇特,唱腔动听,兼容各调,场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之美称。是闽中沙县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也是目前国内独一无二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 

    2001年元月23日下午(除夕)沙县肩膀戏团参加在澳门议事亭前地广场隆重举行的“万家喜庆贺蛇年”的开幕式表演,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当地记者在专题报道中写到“对本地居民来说,肩膀戏是较为少见的文艺节目,约五六岁的小孩站在壮汉的肩上,穿着戏服边唱边舞,在悠扬的乐曲中演戏,是一种高难度的特别戏种”。  
   
    据《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沙县民间的戏剧十分活跃,各班竞相演出,时有“玉枕轩”的领班连细狗别出心裁,创造一种小孩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剧目。主要剧目有《花子过关》、《小放牛》、《补缸》、《四郎探母》、《平贵别窖》等。 
  
    沙县肩膀戏主要剧目简介:

    《花子过关》取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故事,讲述梁山好汉燕青、时迁、孙二娘和顾大嫂,乔装打扮,与守关县令机智周旋,顺利过关的故事。   

    《小放牛》以对唱的形式,描述了牧童在放牛时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慕时的情景。  

    《补缸》演绎一补缸师傅为一俊俏的大嫂补缸,心猿意马,有意将缸敲破,引发纠葛,补缸师傅信守诺言,照价赔偿,博得大嫂欢心。 

    沙县肩膀戏荣誉榜: 

    2001年10月在湖北荆门全国第五届民间艺术节上荣获金奖。 

    2005年10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